市人民检察院牵头成立市法学会刑事法学研究会
目前,研究一国的法律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和政府的治理结构问题是国际上比较经济学的热门题目。
(作者为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 。某些根深蒂固的法律原则、价值理念、运行方式极不适应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致使共同富裕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共同富裕的法治环境远未形成。
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法治现代化同步的。五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中国、促进生态文明,为共同富裕创造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法治建设必须积极回应共同富裕的法治需求,为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法治固共同富裕之根本、稳共同富裕之预期、利共同富裕之长远的保障作用。二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在法治框架内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形成有利于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秩序。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和历史变迁。在物质意义上,共同富裕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环境宜居等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 。
有的评估没有独立采集数据的渠道和能力,而主要依赖官方的统计数据。根据法治评估结果、法治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法治评估指标设置、权重分配等,使其始终适配法治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第四,注重评估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具有较多优势。
法治评估的未来进路 首先,应当鼓励科研院所等作为独立第三方机构开展法治评估。日益发展、不断创新的法治评估正在改变传统对于法治发展状况缺乏评价分析手段、测量方式方法不科学以及评价分析以定性为主、缺乏说服力的弊端。
对于这些弹性的规定,判定相关政府机关是否违法时可以适用较低标准,但评估时则应当按照最高标准,鼓励做得好的,也指引做得差的迎头赶上。目前,很多法律法规对于法治所提出的要求往往刚性不足、不够具体明确,甚至只是倡导性的,其立法时主要考虑的是全国发展不均衡,难以一步到位,故采取了较为柔性的方式。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数据共享的大形势下,要进一步推动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等业务信息和数据公开的范围和提升公开的质量。最后,忽视不同指标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同时,评估机构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公开性。(三)评估方法不科学 客观严谨的评估结果依赖于科学的评估方法,而实践中有的评估方法尤其是数据采集方法不科学,导致结论可行度不高、结果可回溯性较低。评价法治的发展状况,是人民群众评价和监督权力运行的集中体现,是维护自身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但这是极度理想化的,各级各类公权力机关的各项行为和结果既有对外展示出来的,又有未能展示出来或者依法不能公开的,试图仅凭外部可视的内容就得出全面的评估结论,往往是不全面,甚至可能有失偏颇的。
是否落实了法治要求,首先就要观察被评估者是否依法办事,因此,评估指标的设定必须有法的依据,即从法律、法规、各类文件中寻找指标设计的依据。但官方统计数据的公布时间普遍较为滞后,且当前官方统计数据的可得性还不够理想,很多数据公开得不规律、不完整、不系统,甚至存在偏差,这就导致评估无法推进,尤其是数据的偏差可能导致结果偏差。
评价法治发展应尽可能依赖于官方生成及评估机构自行采集的客观数据,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直观和精准。法治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一)观念认识有偏差 毫无疑问,最理想的法治评估当然是第三方机构与公权力机关不存在任何关联,完全基于独立的外部观察分析法治发展得失、得出评估结论。
对主观评价则应当规范问卷设计、严格抽样范围,尤其是问卷要尽可能从简单询问满意度等主观态度改为询问群众与公权力机关接触中的客观情况,如法院是否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等。其应当具备与开展法治评估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包括评估能力和理论水平。第五,建立法治评估指标的动态调整机制。法治评估通过数据化和数量化的结果,为客观分析社会形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测维度,有助于查找和分析权力运行和社会治理中的风险点。其次,法治评估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精细化。(二)指标选定不严谨 首先,有的评估简单套用相关工作中的一些统计数据,往往脱离法治评价本应追求的目标,甚至可能引发被评估者的不当应对,导致某些领域的工作导向偏差。
最后,法治评估以发现和排除国家治理中的风险点为方向。其次,有的评估所选取的指标看似和法治相关,但对法治发展的导向不明。
其次,过度依赖官方数据。在法治论上,评价是公众的权利行为。
共建、共治、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国家治理的全面有序参与。同时,配合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形成评估数据与各部门业务数据的有效对接共享,推动政府数据、司法数据的自动实时生成和有序共享。
法治评估在法治发展中具有明显的监督、检验、指引功效,其总体目标和重点不只是评出法治发展有哪些做得好,而是要找出法治发展中还有哪些不好,是要客观且直观分析法治运行情况,总结法治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制度设定不科学、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进而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发展提供指引。第三,注重引导法治发展。总之,实践中不少被选定为评估指标的内容一般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对于研判某些领域的社会发展和业务发展态势具有价值,但用以评价或者说单独评价某些方面的法治发展时,则会使评估所应具有的评价引导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现象。尽可能避免孤立使用某一方面的指标和数据来评价某些领域的法治发展,要将其与相关指标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相互关联、印证来全面准确地分析法治发展情况。
其次,探索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如果过度依赖满意度调查,将问卷调查作为百试百灵的评估手段,则可能导致结果偏差较大。
最后,有的法治评价指标在做出最优、次优、最差等评价的同时,就已经忽视了被评估对象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应当确保其获取数据的客观公正性,具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
法治评估指标体系就像考试题,为了确保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能发挥法治评估引领和指导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法设定指标。其从公众视角而非公权力机关视角观察法治运行情况,有助于在公权力机关与公众之间建立一定的沟通机制,既可以改变公权力机关自说自话的状态,又可以借助专业力量避免一般公众直接评价时的过度感性化和评价指向不精准的问题。
对此,要利用评估加以引导,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可以制作决策事项目录,又规定决策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一般要预留30日的时间其应当具备与开展法治评估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包括评估能力和理论水平。同时,配合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形成评估数据与各部门业务数据的有效对接共享,推动政府数据、司法数据的自动实时生成和有序共享。但这是极度理想化的,各级各类公权力机关的各项行为和结果既有对外展示出来的,又有未能展示出来或者依法不能公开的,试图仅凭外部可视的内容就得出全面的评估结论,往往是不全面,甚至可能有失偏颇的。
根据法治评估结果、法治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法治评估指标设置、权重分配等,使其始终适配法治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应秉持问题导向,根据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和当前法治发展中群众关心的主要问题等,选取评估的重点,分批次纳入评估指标,逐步推进。
法治评估指标体系就像考试题,为了确保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能发挥法治评估引领和指导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法设定指标。其次,探索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但如果过度依赖满意度调查,将问卷调查作为百试百灵的评估手段,则可能导致结果偏差较大。最后,采取客观评价为主、主观评价为辅的方法。